伏波叹
将军谈论泉涌泻,须发眉目真如画。
咄咄子阳井底蛙,倾心真主图王霸。
廷臣咸议弃金城,将军置吏劝农耕。
务开恩信总大体,老子遨游多胜情。
自从交趾斩徵侧,玺书特下侯新息。
男儿终当死于边,马革裹尸肯生还。
焉能卧病儿女子,谅为烈士当如此。
全军覆没五溪蛮,将军请行天子止。
据鞍顾盼气何雄,天子为称矍铄翁。
进军壶头跂足望,山高水疾竟无功。
长者家儿实可畏,西域贾僧被不讳。
病里可怜印绶收,没身谁起明珠诽。
事主从戎二十秋,南征北伐死方休。
云台诸将芳名著,反以椒房不得与。
东平惊问画图无,帝但欣欣笑不语。
霍光亦是椒房亲,麟阁谁书第一人。
从来汉家少恩泽,多少功臣遭醢磔。
不见未央韩信头,何如稳葬城西陌。
咄咄子阳井底蛙,倾心真主图王霸。
廷臣咸议弃金城,将军置吏劝农耕。
务开恩信总大体,老子遨游多胜情。
自从交趾斩徵侧,玺书特下侯新息。
男儿终当死于边,马革裹尸肯生还。
焉能卧病儿女子,谅为烈士当如此。
全军覆没五溪蛮,将军请行天子止。
据鞍顾盼气何雄,天子为称矍铄翁。
进军壶头跂足望,山高水疾竟无功。
长者家儿实可畏,西域贾僧被不讳。
病里可怜印绶收,没身谁起明珠诽。
事主从戎二十秋,南征北伐死方休。
云台诸将芳名著,反以椒房不得与。
东平惊问画图无,帝但欣欣笑不语。
霍光亦是椒房亲,麟阁谁书第一人。
从来汉家少恩泽,多少功臣遭醢磔。
不见未央韩信头,何如稳葬城西陌。
现代解析
这首《伏波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位将军的传奇人生和悲剧结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将军的英雄本色
开篇用"泉涌泻"形容将军口才出众,"真如画"写他英武的外表。他像井底之蛙般嘲笑目光短浅的人(子阳),一心辅佐明君成就霸业。在朝廷想放弃边疆时,他坚持屯田养兵,既懂军事又懂民生,闲暇时还能潇洒出游,展现立体的人物形象。
二、征战与遗憾
中间部分用"马革裹尸"的典故,表现将军"宁可战死边疆"的豪情。但现实很残酷:在五溪蛮战役中全军覆没,在壶头山因地形不利无功而返。最讽刺的是,他最终没战死沙场,反而被政敌诬陷("印绶收"指被撤职),像韩信一样兔死狗烹。
三、历史的讽刺
结尾用对比手法点题:云台阁表彰功臣时,他因是外戚(椒房)亲属被除名。诗人借汉宣帝评价霍光的故事,揭示封建王朝的残酷——连霍光这样的权臣都难逃非议,何况普通功臣?最后用韩信被杀的典故,暗示将军能葬在城西已是幸运。
全诗通过一位将军的遭遇,揭示了"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规律。语言上善用典故但通俗易懂(如"井底蛙""马革裹尸"),像讲故事般把英雄的豪情与制度的残酷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敬佩将军的同时,也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产生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