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谢公墩漫步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对比,抒发了对古今变迁的感慨。
首联"谢公墩上日闲行,四野霜天一倍明"写诗人悠闲地走在谢公墩上,秋霜覆盖的原野显得格外明亮。这里用"霜天"点明季节,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颔联"亭馆已空云物丽,寺门相近夕钟清"说昔日的亭台楼阁已经荒废,但自然风光依然美丽;附近的寺庙传来傍晚的钟声,显得格外清幽。这两句形成历史遗迹与永恒自然、人间繁华与宗教超脱的对比。
颈联"寒山又傍斜阳路,江水终销十月声"继续写景:寒冷的山峦映着夕阳下的道路,江水的涛声在十月里渐渐消失。这里用"寒山""斜阳"暗示时光流逝,用江水声的消失象征繁华的消逝。
尾联"载妓如花不同赏,风流应感古今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当年谢安带着如花美妓同游的盛况已不复存在,但古今风流人物面对美景时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诗人通过古今对比,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也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首诗以清冷的秋景为背景,将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融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诗人没有直接抒发哀愁,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
曹学佺
(1573—1646)明福建侯官人,字能始,号石仓。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至广西右参议。天启间,梃击狱兴,学佺所著《野史纪略》直书本末,六年,以私撰野史,淆乱国章罪,被削职为民。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潜心著书。南明隆武帝立,乃破家起义,官至礼部尚书。清兵入闽,入山自缢死。有《石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