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东院秋日

试问山林客,胡然廊庙中。
借筹终不效,数马亦何功。
䆗窱荀池北(自注:院在中书正北。),回环汉垒东(自注:西楼禁城卫士屯马在焉。)。
缯云高幕润,瑶草半庭空。
乍失苍门燕,初闻上苑鸿。
凉催珍簟卷,气袭碧帘通。
虬箭天边漏,乌竿物外风。
心倾徒类藿,发短更惊蓬。
自谂非真相,其谁恨秃翁。
婆娑君勿诮,并为主恩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枢密东院秋日》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通过描绘枢密院秋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官场中的复杂心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

1. 开篇设问,引出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试问山林客,胡然廊庙中”直接点题:一个本该隐居山林的人,为何会出现在朝廷之中?这里用“山林客”暗指自己,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矛盾心理——既身在其中,又心向自然。

2. 自嘲无功,暗含无奈 “借筹终不效,数马亦何功”两句,借用“借筹”(指谋划)和“数马”(指管理马匹)的典故,自嘲在官场中忙碌却无实际建树,流露出一种无力感和自省。

3. 描写环境,烘托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细致描绘了枢密院周围的景色:荀池幽深(“䆗窱荀池北”),汉垒回环(“回环汉垒东”),云幕湿润,瑶草稀疏。这些景物既写实,又带有象征意味,暗示官场的肃穆与寂寥。

4. 季节变换,触景生情 “乍失苍门燕,初闻上苑鸿”写秋日景象:燕子飞走,鸿雁初来。季节的更替让作者感到时光流逝,进一步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凉催珍簟卷,气袭碧帘通”则通过凉意袭来的细节,强化了秋日的萧瑟氛围。

5. 时间流逝,心绪复杂 “虬箭天边漏,乌竿物外风”用“虬箭”(古代计时器)和“乌竿”(旗杆)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官场的无常。作者感到自己像“藿”(豆叶)一样卑微,头发稀疏如“蓬草”,既有自怜,也有对年华老去的无奈。

6. 自我宽慰,归于感恩 最后四句是自我开解:作者承认自己并非“真相”(指真正的隐士或能臣),但也不必被人嘲笑(“婆娑君勿诮”),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君主的恩情(“并为主恩隆”)。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接受,也保留了一丝文人特有的清高。

全诗精髓: 这首诗通过秋日官场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仕途中的矛盾心理——既对官场生活感到疲惫和自嘲,又因君恩难负而选择坚守。语言含蓄委婉,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克制的感慨,非常符合宋代文人“含蓄内敛”的表达风格。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