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之山行

虔之山,高□虔溪日喧豗。
章江不让贡江去,二水争道谁雄魁。
飞湍直下三百尺,十八滩溜殷其雷。
怪石如鬼出水底,矗者虎牙伏者虺。
轻舟一叶触即粉,江鱼鼓腹不我哀。
虔城十万八千户,今者白骨撑成堆。
荒榛官道人迹绝,白昼遨嬉狼与豺。
有虎小于狸飞而食,虎腾蒿莱野豕怒,触人大树为之摧。
豪猪激矢矢飞射,黄沙漠漠天倒埋。
岭头行子望岭哭,招魂涉江归去来。
逆毛九尾啼我侧,行人听之色死灰。
虔之山,自崔嵬。
山北高台止孤树,长号为我山崩颓。
高台虽崩台中石骨不得朽,应见西生日月江东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西赣州(古称虔州)一带险峻的山水和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充满悲壮色彩。

开篇用夸张手法写虔山高耸入云,虔溪水流湍急轰鸣。章江和贡江(赣江两大支流)像在比谁更汹涌,瀑布飞泻三百尺,十八滩的水声响如雷鸣。这里用拟人化的"争道"和比喻手法,让江河有了争强好胜的性格。

中间部分最震撼:江底怪石像鬼怪,有的像虎牙直立,有的像毒蛇潜伏。轻舟触礁即碎,连江鱼都冷眼旁观不怜悯。战乱后的虔州城,十万户人家只剩白骨堆积,官道荒芜只剩豺狼横行。这里用"白骨撑成堆"的触目惊心画面,控诉战争残酷。

野生动物描写极具张力:小老虎像野猫般灵活捕食,野猪发怒能撞断大树,豪猪的刺像飞箭,营造出蛮荒危险的氛围。行人望着山岭痛哭,连九尾怪鸟(逆毛九尾)的啼叫都让人面如死灰,烘托绝望情绪。

结尾悲怆有力:高台上的孤树见证着这一切,即使山崩台塌,但台中的石骨永不腐朽,终将见证日月西升、江水倒流的奇迹。这既是绝望中的希望,也暗含对历史轮回的预言。

全诗像一部灾难纪录片,用"虎牙""虺蛇""白骨""豺狼"等密集的凶险意象,配合"殷雷""腾跃""摧折"等剧烈动词,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最后三句突然转入永恒的石骨意象,在满目疮痍中埋下不灭的见证,形成强烈反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