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桂 八月十四夜月,介庵韵

又老三年,记中秋未中,酒半伤别。
花潭梦冷,是一般归燕,西风如客。
小山丛桂发。
认不定秦时旧月。
休说人间世,青天碧海,呼影醉瑶席。
姮娥近应犹昔。
问河山镜里,今是何夕。
狼星扫未,到八荒无事,乌头先白。
露凉知夜久,伴角枕、新添鬓雪。
渐渐乌云上,情知雨声催曙色。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八月十四的月亮,主题围绕时间流逝、人生感慨展开,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上片(前半部分): 1. 开头"又老三年"直接点出时间无情,三年过去人又老了。作者回忆三年前的中秋前夕("中秋未中"),喝酒到一半时经历了一场离别("酒半伤别")。 2. "花潭梦冷"用凋谢的花和冰冷的潭水,暗示美好事物消逝。燕子归来本是喜事,但在西风(象征萧瑟)中却像过客般匆匆。 3. 看到桂花开时,已经认不出秦朝时的月亮(暗指物是人非)。最后说不要谈论人间事,只想对着青天碧海,醉倒在月光下的宴席上。

下片(后半部分): 1. 猜想嫦娥应该还是老样子,但人间山河在镜中(指月亮)已不知今夕何夕。这里用"狼星"(灾星)是否扫除、天下是否太平,暗示对时局的忧虑。 2. "乌头先白"用乌鸦头变白(不可能的事)比喻自己愁白了头。夜深露重时,独自枕着角枕(有棱角的硬枕,暗示失眠),发现鬓角又添了白发。 3. 结尾写乌云渐渐遮月,知道快要下雨了,天亮在即。这个画面既写实,又暗喻好景不长、黎明前的黑暗即将到来。

全词魅力在于: 1. 把个人衰老与中秋月色结合,用月亮永恒反衬人生短暂 2. 通过"西风、冷梦、乌云"等意象营造苍凉氛围 3. 最后"乌云遮月-下雨-天亮"的递进,把惆怅情绪推向高潮 4. 用嫦娥、秦月等典故不露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也能体会时光流逝的哀愁

就像一个人在中秋前夜独酌,看着月亮想起这些年经历的事,感叹自己老了、世事变迁,最后发现连月亮也要被乌云遮住,那种层层递进的孤独感特别打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