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三首 其三
瞽说圣所择,愚谋帝不罪。
况乎言有文,白黑时利害。
前日林书生,自谓胸臆大。
潜心摭世病,荣成谓可卖。
投颡触谏函,献言何耿介。
云昨见凶星,上帝下警戒。
意若日昏㧻,出处恣蜂虿。
安坐弄神器,开门纳珍贿。
宗支若系囚,亲亲礼日杀。
大臣尸其柄,咋舌希龙⑴拜。
速速伐虎丛,无使自沈瘵。
陛下幸察之,聪明即不坏。
如忽贱臣言,不瞬防祸败。
一封朝飞入,群目已睚眦。
力夫暮塞门,执缚不容喟。
十手捽其胡,如负杀人债。
幽诸死牢中,系灼若龟蔡。
亦既下风指,黥而播诸海。
长途万馀里,一钱不得带。
必令朝夕閒,渴饥死于械。
从前有口者,蹜脰如气鞴。
独夫已去除,易若吹糠粺。
奈何上帝明,非德不可盖。
倏忽未十旬,炎官下其怪。
乙夜紫禁中,一燎不存芥。
天王下床走,仓猝畏挂碍。
连延旧寝廷,顿⑵失若空寨(原作寒,据黄本、陈本改)。
明朝黄纸出,大赦遍中外。
嗟乎林书生,生命不可再。
翻令凶恶囚,累累受恩贷。
况乎言有文,白黑时利害。
前日林书生,自谓胸臆大。
潜心摭世病,荣成谓可卖。
投颡触谏函,献言何耿介。
云昨见凶星,上帝下警戒。
意若日昏㧻,出处恣蜂虿。
安坐弄神器,开门纳珍贿。
宗支若系囚,亲亲礼日杀。
大臣尸其柄,咋舌希龙⑴拜。
速速伐虎丛,无使自沈瘵。
陛下幸察之,聪明即不坏。
如忽贱臣言,不瞬防祸败。
一封朝飞入,群目已睚眦。
力夫暮塞门,执缚不容喟。
十手捽其胡,如负杀人债。
幽诸死牢中,系灼若龟蔡。
亦既下风指,黥而播诸海。
长途万馀里,一钱不得带。
必令朝夕閒,渴饥死于械。
从前有口者,蹜脰如气鞴。
独夫已去除,易若吹糠粺。
奈何上帝明,非德不可盖。
倏忽未十旬,炎官下其怪。
乙夜紫禁中,一燎不存芥。
天王下床走,仓猝畏挂碍。
连延旧寝廷,顿⑵失若空寨(原作寒,据黄本、陈本改)。
明朝黄纸出,大赦遍中外。
嗟乎林书生,生命不可再。
翻令凶恶囚,累累受恩贷。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正直书生因直言进谏而惨遭迫害的故事,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说古代帝王尚且能容忍盲人和愚者的建议,何况是有文采的忠言。但接下来却描写了一个悲剧:一位林姓书生自以为胸怀大志,认真研究社会弊病,写成奏折想卖给朝廷(指献策)。他耿直地指出天象异常是上天警告,揭露皇帝昏庸、官员贪腐、皇亲国戚像囚犯般被虐待、权臣专权等乱象,恳请皇帝整顿朝纲。
结果奏折清晨刚送进,傍晚他就被抓。众人像抓杀人犯般扭打他,关进死牢,最后被流放万里,不许带一分钱,活活饿死在枷锁中。从此再无人敢说话,都吓得像泄气的皮球。
但讽刺的是,暴君刚除掉忠臣,皇宫就遭天火焚毁,皇帝光脚逃命。迫于天意,朝廷只好大赦天下——可惜林书生已惨死,反倒是真正的罪犯们沾光获释。
全诗通过三个强烈对比:
1. 书生的赤诚与统治者的残暴形成对比
2. 起初无人敢言的窒息与后来天降火灾形成对比
3. 忠臣惨死与恶囚获赦形成对比
核心思想是:黑暗统治终究逃不过天理循环,但牺牲的总是最正直的人。诗中"凶星""天火"这些意象,实则是用天道来批判人道的荒谬。最震撼的是结尾——当正义只能靠"天谴"来实现,而受害人却等不到平反时,这种无力感正是全诗最尖锐的控诉。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