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jú)熟。贵似荔枝来。
风韵:风度、韵致。卢橘:金橘的别称。
闻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酿(niàng)秋醅(pēi)。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fǔ)脏(zàng),偏殢(tì)圣贤杯。
推排:评定。圣贤杯:酒杯。
注释
风韵:风度、韵致。卢橘:金橘的别称。
推排:评定。
圣贤杯:酒杯。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吟咏羊桃的。羊桃又名五棱子,为福建特产,和龙眼、橄榄、菩提果等齐名,七八月熟,味酸而有韵。此词便围绕羊桃这些特点展开描叙。词的上片写羊桃的产地及其特点。开头二句写产地。但作者没直说,而是采用追忆的方式,言其在三山(今福州)芳树下,饮美酒品羊桃,其风味之美一直让他难以忘怀。这两句词既写出了羊桃风韵之美,又巧妙地点出它是福建特产,为后边的叙写创造了良好条件。“黄金”三句写羊桃的特点与身价。言羊桃花其色金黄瓣五出;其味微酸,如成熟的卢橘,味道绝美;其身价之名贵,和荔枝不相上下。可见羊桃色、味俱佳,为水果之珍品,异常名贵。下片写其他果品。故“闻道”二句另辟新意,言其听人说过橘中可容四老,在其果中酿造秋酒。用传说的故事,写橘汁味美如酒。“试呼”三句写橘之外的名贵果品。言把名贵果品都取来,仔细加以考校、品评,每种果品的“腑脏”里都香香甜甜,为何偏要为酒所缠绕?“圣贤杯”三字和“忆醉”二字相照应,说明无须醉酒自娱,品味羊桃之类的名贵果品,也照样令人陶醉,用委婉方式再次叙写羊桃韵味之美,圆满地结住了全词。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对一种叫"羊桃"(可能指杨桃或猕猴桃)的水果的赞美,充满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上片先回忆往事:诗人曾在福州(三山)的果树下醉饮,那水果的风味至今难忘。接着用对比手法夸赞羊桃——外表像黄金一样灿烂,切开有五瓣花形;味道像熟透的枇杷(卢橘),但身价堪比珍贵的荔枝。这里用两种名贵水果作参照,突出羊桃的色香味俱佳。
下片更妙,借用商山四皓(秦末四位隐士)的典故,想象这些高人也在橘树丛中自酿果酒。诗人调皮地说:让我们仔细品评这些水果吧!最后两句最有趣——羊桃香气渗透五脏六腑,连圣贤喝了都会贪杯。把水果的美味说得连圣人都把持不住,这种夸张手法既幽默又传神。
全词就像朋友间闲聊品果,用历史典故增添趣味,用夸张比喻让人会心一笑,把寻常水果写得活色生香。最妙的是结尾,表面写水果醉人,实则流露诗人享受生活、不拘小节的真性情。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