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名为《青玉案(竹间戏作)》,主要描述了一幅静谧夜晚的竹林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竹子的高洁品质和宁静之美。
1. 开篇描绘竹子的生长状态:“玉婴初有排云分。向晚色、娟娟静。” 开始时,竹子像一个美丽的孩子,正在努力向上生长,向着天空延伸。到了傍晚,它静静地站立着,展现出一种优雅的姿态。
2. 竹子的自然环境与清幽氛围:“秋入风枝清不尽。月和粉露,徘徊孤映,独夜扶疏影。” 秋风轻拂,竹枝清脆悦耳的声音永不停息。月光与露水交相辉映,竹子的影子在月光中显得格外孤独而优雅。夜晚,竹子的影像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3. 竹子的高洁品质:“子猷风调全相称。是彼此、无凡韵。” 子猷是古代的一个竹林七贤之一,他的风度与竹子的高洁品质完全相配。这里强调了竹子不仅外表美丽,更有着不凡的气质。
4. 竹子周围的环境:“玉勒前头花柳近。水边石上,冷依烟雨,时有幽人问。” 竹子旁边还有美丽的花朵和绿柳,它们靠近着水边的石头,似乎在烟雨中轻轻摇曳。有时,隐居的高人会来询问竹子的生活状态。
5. 整首词的意境: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表现了竹子的高洁、孤傲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竹子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高尚品格的象征,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精神。
这首词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和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赞美。竹子成为了一种象征,不仅代表着自然之美,也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毛滂
毛滂(1056——?约1124), 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