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热不成寐闻秋虫声

循环造化机,阳壮阴已伏。
不知昆虫智,何以先草木。
我亦化中人,投閒如病鹿。
日长贪午枕,夜睡焉能熟。
赖是心寡营,未妨群动触。
徘徊风露下,大火西流速。
须臾鸡三号,细响犹断续。
谁能将此意,写入玲珑曲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夏夜难眠时听到秋虫鸣叫的感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人与自然微妙共鸣的哲理。

前四句像在说自然界的"自动程序":夏天阳气旺盛时,秋意其实已悄悄潜伏。诗人纳闷:连小虫都比草木更早感知季节变化,这种生物本能真神奇。这里用昆虫与草木对比,突出自然界的精妙规律。

中间八句是诗人的"失眠日记":他把自己比作生病的鹿,白天睡太多导致晚上睡不着。但正因为心里没什么烦心事,反而能静心感受周遭动静。在庭院徘徊时,发现时间过得飞快——晚风中的露水还没干透,转眼鸡都叫了三遍,虫鸣却还在断断续续。这种描写特别有现代人熬夜刷手机既视感,把失眠时的感官放大体验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想把这种夏夜体验谱成曲子,但发现很难用音乐表达这种微妙感受。就像我们现在拍不出完美复刻眼前美景的照片,有些体验只能留在心里。

全诗妙在把一次普通失眠写成哲学课:通过虫鸣发现自然界的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失眠体验感知时间的流逝,最终领悟到有些生命体验无法完全传递。这种"深夜哲学家"的状态,正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逐渐丢失的细腻感知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