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小瀛洲十老诗题后

正嘉之日庙社隆,台阁衮衮升群公。
东海以东老诸老,独卧白石苍山中。
襄阳同时三太守,朱陈布衣亦其友。
十人隐显犹一人,文酒南园聚耆旧。
余昔见图未见诗,泉石皴勒生幽姿。
图中人朽图不朽,缣粉生动飘须眉。
百年父老一佳话,临摹装潢骚坛挂。
图再易主诗卷传,今我见诗如见画。
干戈文物徒荒草,先皇册府无留槁。
义士哀歌惜鬓毛,诗史流离悲野老。
诸公白首承平代,昔视于今多感慨。
何烦按址搜颓垣,似睹联吟出雅缋。
凤阳司李临江孙,先辈流风彷佛存。
手雠三箧鲁鱼正,茧拓千本兰亭翻。
前贤已没垂后昆,瓣香直欲穷河源。
钟期巳老钱刘在,殊胜中郎有虎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老人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嘉之日"指正德、嘉靖两朝)的隐居生活,通过诗画流传的故事表达了文人对先贤风骨的追慕。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前八句)用对比手法:
- 一边是朝廷高官显贵("台阁衮衮升群公")在庙堂上风光
- 一边是东海边的十位老人("东海以东老诸老")隐居山林,过着吟诗作画的生活
- 特别提到其中三人曾做过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市长),还有布衣朋友,说明这群人身份多样但志趣相投

2. 中间("余昔见图未见诗"起八句)讲艺术传承:
- 诗人先见过画作,后来才读到诗,画中老人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缣粉生动飘须眉")
- 这些画作被后人临摹珍藏,诗作也代代相传,形成"诗画互证"的佳话

3. 转折("干戈文物徒荒草"起四句)写时代变迁:
- 战乱导致文化凋零,先皇的文献都散失了
- 但民间仍有人传颂这些老人的故事,像记录历史的"诗史"

4. 结尾(最后十二句)抒发感慨:
- 对比老人们生活在太平年代,而当下时局令人唏嘘
- 赞美一位姓孙的官员(凤阳司李)努力整理先贤遗作,像王羲之写《兰亭序》一样认真
- 最后用"钟子期已老但知音还在"的典故,说虽然先贤不在了,但精神永存

全诗亮点:
- 用"十位老人"群像展现文人理想:既能做官又能归隐,追求艺术真趣
- "图中人朽图不朽"等句生动体现艺术超越生命的力量
- 结尾对文化传承者的赞美,传递出"文脉不绝"的信念

就像我们今天看老一辈学者的照片和著作会感动一样,诗人通过前人的诗画,感受到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共鸣。诗中"战乱毁不掉真正文化"的观点,在今天看依然很有启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