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赤壁图
江流东绕千尺堤,山鹘上结危巢栖。
游人夜半放舟过,举酒试说曹征西。
征西当年下江浒,八十万军尽貔虎。
眼中见惯刘琮徒,吴蜀区区何足数。
舳舻相衔千里连,气吞孙刘欲冲天。
岂知策士已旁笑,笑彼远来非万全。
长江之险人能共,不独阿瞒兵可弄。
东吴会猎尺书驰,权也难将首亲送。
帐底拔刀军令行,如此奸雄安足惊。
周瑜早已借前箸,黄盖何曾论五兵。
五兵争如一炬火,北军败走南军坐。
纷纷燥荻与枯柴,乘取便风才卜舸。
波涛起立半天红,强橹灰飞一夕空。
平生亲手注《孙子》,未信水军能火攻。
谁云此行才足耻,更闻裹疮归淯水。
玄武池头计已疏,铜爵高台坟上起。
当今四海为一家,三国争雄真可嗟。
尚想纶巾巡垒堞,犹将折戟洗泥沙。
武昌夏口东西路,画史分明入毫素。
空余赤壁付游人,赢得坡仙作词赋。
游人夜半放舟过,举酒试说曹征西。
征西当年下江浒,八十万军尽貔虎。
眼中见惯刘琮徒,吴蜀区区何足数。
舳舻相衔千里连,气吞孙刘欲冲天。
岂知策士已旁笑,笑彼远来非万全。
长江之险人能共,不独阿瞒兵可弄。
东吴会猎尺书驰,权也难将首亲送。
帐底拔刀军令行,如此奸雄安足惊。
周瑜早已借前箸,黄盖何曾论五兵。
五兵争如一炬火,北军败走南军坐。
纷纷燥荻与枯柴,乘取便风才卜舸。
波涛起立半天红,强橹灰飞一夕空。
平生亲手注《孙子》,未信水军能火攻。
谁云此行才足耻,更闻裹疮归淯水。
玄武池头计已疏,铜爵高台坟上起。
当今四海为一家,三国争雄真可嗟。
尚想纶巾巡垒堞,犹将折戟洗泥沙。
武昌夏口东西路,画史分明入毫素。
空余赤壁付游人,赢得坡仙作词赋。
现代解析
这首《题赤壁图》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魅力:
1. 画面感极强
诗的开头就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景:江水奔流,山崖陡峭,鹘鸟筑巢,游人夜半泛舟。这些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2. 对比手法突出
诗中用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貔虎”象征勇猛)与孙刘联军的“区区”对比,凸显曹操的自信与轻敌。然而,正是这种傲慢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反差。
3. 讽刺与反思
诗人通过“策士旁笑”的细节,讽刺曹操远道而来却未做好万全准备。尽管曹操熟读《孙子兵法》,却没想到水战能用火攻,最终“强橹灰飞一夕空”。这种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智慧上的疏忽。
4. 历史无常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三国争雄的叹息:“四海为一家”的今天,曾经的英雄纷争已成过往。赤壁的遗迹只剩下游人凭吊和苏轼的词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渺小。
5. 语言生动形象
诗中用“波涛起立半天红”形容火攻的惨烈,用“燥荻与枯柴”比喻曹军的脆弱,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那场大火。
精髓总结
这首诗不仅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壮烈,更通过战争的胜负反思了骄傲与轻敌的代价。它提醒人们:即使是最强大的力量,也可能因疏忽而崩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曾经的英雄霸业,最终都化为后人谈资,唯有自然与艺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