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陈后斋的地方官受到表彰的故事,用朴实的生活画面和官员的作为来展现他的优秀品质。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老百姓平时吃粗粮(脱粟),但为了支援国家(遮洋万斛),连珍贵的龙骧(好米)都愿意献出来。这说明陈后斋治理有方,百姓心甘情愿付出。
中间四句讲陈后斋的为官之道:遇到变故时,他不蛮干,而是用智慧灵活应对(计便良);他重视民生,让农村恢复耕种(墟落耕桑),学校重现读书声(宫墙日月)。"恺悌"这个词特别点出他像兄长般亲民的形象。
最后两句是总结: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明时),像陈后斋这样有威望的官员(时望),正需要监察部门(霜台)来宣传他的事迹。全诗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一个体恤百姓、务实能干的清官形象,就像现代人称赞的好干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