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漂母(一位给韩信送饭的善良老妇人)的故事,以及后人为她建祠堂纪念的事。
前两句说"一饭千金"的典故(韩信发达后重谢漂母)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漂母的祠堂依然和韩信的钓台相邻。这里用"迹已陈"表示事情久远,但"犹与"二字强调漂母的恩情和韩信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铭记。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滕公(夏侯婴)和萧何虽然都是韩信的贵人,但他们都比不上第一个发现韩信才华的漂母。"物色"就是发现人才的意思,"第一人"突出了漂母的独特眼光和善良本性。诗人认为,比起那些身居高位的贵人,反而是普通老百姓的漂母最值得敬佩。
全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歌颂了普通人身上最朴实的善良品质。漂母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她的一顿饭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美德。诗人用简单的人物关系,表达了"平凡中见伟大"的深刻道理。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