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老林的生动画面,充满了野趣和探险的激情。
开头两句写山路难行:游客们弯腰钻过山洞,狭窄的小路上横七竖八地挂着枯藤,随时可能绊倒行人。这种描写让人立刻感受到山林的原始与险峻。
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让山林活了起来:形状古怪的石头像热情的主人般迎接游客,调皮的猴子见到僧人也不躲闪,瀑布像银链般从稀疏的树林间飞泻而下,深谷里翻腾的云雾就像煮沸的开水。这些画面既有声音(瀑布)、有动作(猿猴、云雾),还有奇特的触感(碍脚的枯藤),全方位刺激着读者的感官。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诗人说自己天生就爱登山,哪怕要踩着云霞攀登百层悬崖也不怕。这里的"梯霞"特别形象,把陡峭的山路比作直通云霞的梯子,既写出了山势之高,又透露出征服自然的豪情。
全诗就像一部迷你探险纪录片,带着读者体验钻山洞、躲枯藤、逗猴子、看瀑布、穿云海的完整登山过程。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大自然纯粹的热爱——不嫌路险,不嫌猿闹,反而觉得怪石在欢迎自己,连危险的悬崖都成了通往仙境的阶梯。这种乐观积极的探险精神,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