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孩子出生仅十天就失去母亲,长大后从别人口中听说母亲时的悲痛心情。
第一句"十日无知识"说婴儿才出生十天,根本不懂事,自然不知道什么是母爱。等孩子长大些"听人言"时,每听到关于母亲的事就心里发酸。这里用"一言一酸楚"生动表现了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和遗憾。
接着用"唐儿不知乡土"作比喻:就像从小离家的孩子不认识故乡,只能向别人打听家乡的样子。孩子打听母亲时"悲咽泪如雨",这个画面感很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汹涌的悲伤。
最后四句说这种哀伤是发自内心的,眼泪根本控制不住。"黄纸诏"可能指母亲的死讯,"白杨风"则营造出凄凉肃杀的氛围,十里白杨在风中摇曳,就像在为这位早逝的母亲哀悼。
全诗通过孩子长大后追忆从未见过的母亲这个独特角度,用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语言,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表达得感人至深。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从未拥有却永远失去"的痛楚,以及通过他人只言片语拼凑母亲形象的心酸。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