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

不慕渭水滨,岂借严陵境。
巨人留神迹,持竿钓月影。

现代解析

这首诗《钓鱼台》虽然短小,但意境深远,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前两句:打破传统钓鱼的“人设”
诗人开篇就说“不羡慕姜子牙的渭水钓鱼(周文王请他出山的地方),也不借用严子陵的富春江钓台(东汉隐士钓鱼的地方)”。这两句其实是在说:我钓鱼不是为了求官(姜子牙),也不是为了装清高(严子陵)——直接否定了历史上钓鱼最有名的两个“营销案例”。

2. 后两句:钓的是浪漫,不是鱼
后两句画面感极强:一位巨人(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想象中的伟人)在月光下钓鱼,但钓的不是鱼,而是“月亮的影子”。这里藏着三重妙处:
- 物理上不可能:月亮在天上,影子在水里,用鱼竿怎么可能钓到?这种荒诞反而凸显了诗意。
- 精神追求:普通人钓鱼为饱腹,诗人钓鱼是为追求超越现实的美,像把月光“钓”入手心的孩子气幻想。
- 巨人意象:可能是暗指毛泽东(钓鱼台国宾馆是新中国外交圣地),把政治符号转化成童话般的画面,举重若轻。

全诗精髓
表面写钓鱼,实则用4句话完成了一场“行为艺术”——把历史典故、政治地标、儿童幻想搅拌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是一个成年人藏在心底的浪漫:即使手握权力(钓鱼台),最珍贵的仍是抬头看月亮的天真。

任逢

任逢,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孝宗淳熙间进士(清嘉庆《眉州属志》卷一○)。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知合州(清光绪《合州志》卷九)。十三年,官礼部郎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