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甑山

草闲寻得径,绝顶豁云烟。
漠漠风寒石,冥冥雁没天。
塔标银汉外,寺圮劫灰前。
只隔西湖木,歌钟万户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石甑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尘世的碰撞。

前四句写登山过程:诗人在杂草丛中找到一条小路,登上山顶后云雾突然散开,眼前豁然开朗。这里用"豁"字生动表现了视野突然开阔的惊喜感。接着描写山顶的萧瑟景象:冷风呼啸着掠过山石,大雁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漠漠"和"冥冥"两个叠词强化了空旷寂寥的氛围。

后四句形成强烈对比:山顶的佛塔高耸入云,寺庙却已毁于战火,只剩残垣断壁。而就在不远处的西湖边,树木掩映间传来万户人家的歌舞钟声。这种"山上冷清"与"山下繁华"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也暗含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疏离感。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登山者视角的转换,将自然景观与人间烟火巧妙并置,让读者在短短八句中既看到壮阔的山景,又感受到深沉的人生感悟。特别是最后两句的对比,余味悠长,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