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江边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1. 战场与功绩:开头两句用"幡沈竿折"(战旗倒下、旗杆折断)象征战斗的惨烈,但诗人仍渴望在军营中出谋划策,体现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执着。
2. 夜行军景象:中间四句用萤火虫般的营火、鹊鸟啼叫的桅杆风等意象,生动再现了夜间行军的场景。"鬓稀尚要千茎白"暗示诗人虽已年老(头发稀疏花白),但报国之心依然炽热("一寸红"象征赤诚)。
3. 历史典故:结尾提到唐代平定淮西藩镇的典故,用"天津桥畔倚阑翁"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像位老将军一样,依然关心国家大事,透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
全诗通过秋夜行军的具体场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既有老当益壮的豪情,又暗含岁月不饶人的无奈,在苍凉的意境中展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