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人在城西亭子避暑宴饮的场景,展现了夏日清凉的惬意和超脱尘世的闲适心境。
前两句写寻找乘凉的好去处,登上高台可以俯瞰远处云雾缭绕的美景。"逐凉"二字生动表现出人们追寻凉爽的迫切心情。三四句用"青皋"(绿色高地)和"素水"(清澈流水)勾勒出山水相依的远景,叠字"杳重叠"和"萦迢递"让画面显得悠远绵长。
五六句通过具体细节营造清凉感:酒樽浸在清凉的溪水中降温,衣裳沾染着园中桂花的芬芳。这里用"冷"和"芳"两个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凉意与香气。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在这样幽静的树林下聚会,让人感觉像是脱离了世俗的束缚。"尘外契"这个比喻,把朋友间的默契比作出世高人般的交往,表达了暂时逃离尘世烦扰的轻松愉悦。
全诗通过空间由近及远的展开(平台→远山→溪水→树林),配合视觉、触觉、嗅觉的多重感受,营造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避暑图景。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凉快",而是让读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和细节,自己体会到那份夏日难得的清凉与闲适。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