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鹿苑寺

游遍湘西山,晚至鹿苑寺。
平冈列城郭,长松肖兵卫。
入门尤清凉,读碑辨往事。
乃知阿育王,曾此藏舍利。
浮屠当殿阴,令人竦瞻视。
宝网敷金云,倏忽变苍翠。
僧云秋杪时,月静甘露坠。
大觉去无踪,山祗自灵异。
白鹿不我逢,残花在岩际。
居者多寿老(道光本作考),安禅信无累。
筇衲为生涯,心不坠情伪。
源源听法语,陶陶袭和气。
簪绅胡为乎,顶踵缚忧愧。
愿从彼上人,预闻第一义。
烦心沃醍醐,顿悟超十地。
聊为鹿苑吟,清梦不成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鹿苑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静谧与神秘,以及诗人对佛法的深切感应。

首句“游遍湘西山,晚至鹿苑寺”开门见山,直接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即诗人游遍了湘西的山川,傍晚时分来到了鹿苑寺。这不仅暗示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对寺庙的期待,更预示了寺庙的重要性和对诗人心灵的吸引力。

接着,“平冈列城郭,长松肖兵卫”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环境。宽阔的山冈上排列着整齐的城壁,长长的松树仿佛士兵保卫着寺庙,营造了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

“入门尤清凉,读碑辨往事”两句转而写诗人进入寺庙的体验,寺庙内部清凉宜人,诗人通过碑文了解了寺庙的历史往事。这里不仅表达了寺庙环境的舒适,还透露了寺庙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乃知阿育王,曾此藏舍利”通过阿育王藏舍利这一历史事件,增加了寺庙的文化深度。这里不仅提到了阿育王这个历史人物,还暗示了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浮屠当殿阴,令人竦瞻视”描述了寺庙中耸立的宝塔,诗人被其庄严和神秘所震撼,表现了寺庙的神圣。

“宝网敷金云,倏忽变苍翠”接着描写了宝塔周围的光影变化,从金色的云彩到绿色的森林,这种变化反映了寺庙中神秘、变化多端的氛围。

“僧云秋杪时,月静甘露坠”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月光下的寺庙显得格外宁静,仿佛有甘露洒落,给寺庙平添了几分神秘和静谧。

“大觉去无踪,山祗自灵异”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尽管大觉悟已离去,但山中自然界的灵异之气却让人感受到佛法的真谛。

“白鹿不我逢,残花在岩际”写诗人未能遇到传说中的白鹿,但岩间残留的花朵却暗示了寺庙中生命的气息和自然的美丽。

“居者多寿老(道光本作考),安禅信无累”指出居住在寺庙中的居民大多长寿,他们信守禅宗,没有世俗的烦恼。

“筇衲为生涯,心不坠情伪”描述了僧侣们的生活,他们以行走和修行为生活,心灵不被世俗虚伪所困。

“源源听法语,陶陶袭和气”表明诗人沉浸在佛法的教诲中,感到宁静和惬意。

“簪绅胡为乎,顶踵缚忧愧”诗人感慨世俗之人常常被忧虑和耻辱束缚,而自己却能在寺庙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愿从彼上人,预闻第一义”诗人表达了希望从寺庙的高僧那里听闻佛法最高深的教义的愿望。

“烦心沃醍醐,顿悟超十地”继续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烦恼,通过佛法获得超凡智慧的念头。

“聊为鹿苑吟,清梦不成寐”最后诗人感慨,自己暂时无法入睡,因为被鹿苑寺的宁静和佛法深深打动。

整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鹿苑寺的经历,展现了寺庙的神秘、静谧和佛法的深远,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宁静和启示,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深向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