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崖碑

元水部磨崖碑,为唐中兴作也。
唐事已矣,而碑崖□□独存。
本朝诸贤相与题咏,如张宛邱时有游人打碑卖之句。
□古一言□□□□□不已。况今打碑卖者,
壹岂漫郎宅畔零陵诸孙自为之□□□□□也。感天宝之骏功,
嗟次山之坠绪,因借宛邱所□实□□□□□。
凄凉浯水迹如扫,漫郎宅荒崖畔草。
雨淋日炙骨癯,磨得人间岁月老。
粤从天地开辟来。经济何代无奇才。
若得高名烂青史,底恨白骨埋黄埃。
孽臣边将乱国纪,郭公千载凛不死。
纪在中兴第一功,三绝宁论文与字。
吁嗟古往而今来,插天何处无石崖。
两京未复百战罢,铜驼荆棘谁能开。
世事轮云可悲慨,文学老生品何在。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唐代元结撰写的《磨崖碑》为切入点,通过石碑的沧桑变迁,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石碑的沧桑(前六句)
用"雨淋日炙""岁月老"等形象语言,描写石碑历经风雨依然屹立,暗示历史记忆的顽强。就像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坚守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2. 历史的反思(中间八句)
诗人跳出具体事件,思考一个永恒命题:每个时代都有杰出人才("经济何代无奇才"),但能否青史留名要看机遇。通过"孽臣边将乱国纪"与"郭公凛不死"的对比,歌颂了郭子仪等中兴功臣,说明真正值得铭记的是功业而非文采。

3. 现实的感慨(最后六句)
笔锋转向当下,用"两京未复""铜驼荆棘"等典故,暗示当时国家仍未完全振兴。最后两句尤为深刻:世事如浮云变幻,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在历史洪流中又算得了什么呢?表达了务实救国的思想。

全诗亮点在于:
- 用石碑作引子,小中见大
- 对比手法突出(功臣vs奸臣、古代vs当下)
- 语言形象,如把石碑比作"骨癯"老人
- 结尾发人深省,批判空谈误国

诗人通过一块石碑,串联起对历史、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既有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现实的忧思,更有对务实精神的呼唤。这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的手法,让历史有了温度,也让思考更具穿透力。

江琼

江琼,字彦藻,天台(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六年(一二七○)知祁阳县(《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