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甫丈炳奎出观先世所藏温公澄泥砚李延平有题名南宋为魏鹤山得见真西山跋明有文衡山观款

南唐澄泥第一品,北宋党碑第一人。
匪砚之重,世自不敢轻。
况其温温玉质,娟娟出水莲丰神。
砚之方正见公德,砚之圭角表公节。
公兮砚兮皆可述,独乐园中说《周易》。
墨花濡染传家集,凤咮龙尾伯仲间。
只许桥亭谢升堂,玉带文入室。
前有观者李延平,后有观者文徵明,其中更有西山鹤山来同盟。
八百载后归之乐安孙,可与宋雕《资治通鉴》称为两足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块珍贵的澄泥砚台(古人磨墨用的文具)的故事,通过砚台串联起历史名人和文化传承。

核心内容可以分成三层:

1. 砚台本身的价值
- 这块南唐时期的澄泥砚是顶级货("第一品")
- 它曾是北宋司马光(诗中"温公")的用品,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党碑第一人"指这段历史)
- 砚台质地温润如玉,造型像出水的莲花般优雅

2. 砚台象征的精神
- 方正的形状代表主人司马光正直的品德
- 锋利的棱角象征主人刚毅的气节
- 砚台见证了司马光在独乐园研究《周易》、著书立说的时光

3. 流传有序的名人朋友圈
- 南宋理学大师李延平(李侗)最早题字
- 大学者魏了翁(鹤山)、真德秀(西山)收藏并留下题跋
- 明代文徵明等文化名人都曾鉴赏
- 最后被乐安孙氏家族收藏,和宋代《资治通鉴》刻本一样珍贵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 把一块砚台写成"历史见证者",串起八百年文化脉络
- 用具体物品(砚台)展现抽象精神(文人风骨)
- 通过历代名人的"打卡记录",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感

就像现代人收藏明星签名球衣一样,古人收藏名人物品也是对其精神的追慕。这块砚台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材质工艺,更因为它"接触"过这么多历史教科书里的人物,承载着文化记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