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乙丑予奉使分校会闱得士一十二人竣事恭纪兼呈同考诸公三十韵

试士开三省,徵书下九重。
名标文德殿,宴列武成宫。
同考班行盛,诸房领去崇。
剪金花插帽,浴铁马安笼。
鱼贯先开闑,蜂攒后捲篷。
座如联宿上,堂以聚奎雄(内帘中厅名聚奎堂)。
布棘藏知杂,垂帘示至公。
砚分新靛液,题拜小黄封⑴。
使席供旃细,官厨煮桂浓。
吹铙来堠北,击柝在墙东。
画壁皆麟凤,标签类活东。
卷排千字赜,阄限五经通。
到晚门钳赤,中宵燎举红。
九龙天上现,万蚁穴中攻。
启簿觇多例(未阅卷时先检科场条例),焚香矢寸衷。
主司愁失实,进士苦雕空⑵。
文献都堂内,神枯号舍中。
有蕉难覆鹿,入牖敢窥龙。
所藉千秋鉴,曾无五色𡺪。
三呈皆白璧,万选得青铜。
勒帛藏双管,收囊会九緵。
草编时有次,花判月将终⑶。
北斗魁为首,南宫礼是从。
人方安夏课(长安举子落第者率净坊度署曰夏课),谁敢道冬烘。
进录盛箱窄,题名散炬融(书吏填榜名围以万炬)。
闱开云叶叶,榜放日曈曈。
宿馆袪砖甓,升銮伐鼓钟。
赐袍披织绮,开宴舞寻橦⑷。
因谢同苟谊,翻惭获狄功。
井亭深锁处,长盼隔窗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歌描述的是一场科举考试的全过程,以及考试结束后庆祝的盛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开头两句“试士开三省,徵书下九重。”描述了科举考试开始的场景,考生们从各地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而朝廷的诏书也从深宫中下达。

2.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考试地点的盛况和考试的流程。“名标文德殿,宴列武成宫。”意味着考试优秀的人会得到在文德殿工作的机会,而考试结束后的宴会则在武成宫举行。

3. “同考班行盛,诸房领去崇。”描述了同考的考官们排列整齐,而各个房间也领取了考试的相关物品。

4.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考试的细节。“剪金花插帽,浴铁马安笼。”是描述考生们的装扮,“鱼贯先开闑,蜂攒后捲篷。”则描述了考生们秩序井然地进入考场,犹如鱼儿依次进水和许多人一拥而上的场景。

5. 诗中还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座如联宿上,堂以聚奎雄”,形容考场如同星宿相连,聚集英才。同时提到考试的题目和阅卷的过程,“布棘藏知杂,垂帘示至公”,意味着试卷中隐藏着各种知识,垂帘评审则显示了公平。

6. 诗中还描写了考试结束后的庆祝活动,“启簿觇多例,焚香矢寸衷”,表示打开名册查看成绩和烧香祈祷的过程。然后描述了主考官和考生们的心情,“主司愁失实,进士苦雕空”,表达了对于考试成绩的期待和紧张。

7. 接着,诗歌描绘了庆祝活动的热闹场面,“文献都堂内,神枯号舍中”,意味着在都堂内展示着文献和神像。然后描述了奖赏和宴会的情景,“赐袍披织绮,开宴舞寻橦”,表现了欢庆的气氛。

8. 最后几句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这次科举考试的感慨和谦虚之情,“因谢同苟谊,翻惭获狄功。井亭深锁处,长盼隔窗桐。”意味着感谢同事们的友谊,对于自己获得的成就感到惭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想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科举考试的全程和庆祝活动的盛况,表现了诗人的赞美和感慨之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考试的紧张气氛和庆祝的欢乐场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