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江边小楼听笛的夜晚,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略带忧伤的意境。
前两句写景:纤细的月亮挂在枫林间,晴朗的楼阁笼罩在暮色中。这里用"絓"字形容月亮挂在树梢,很形象;"覆"字则表现出暮色渐渐笼罩的过程。这两个动词用得特别生动。
中间四句写笛声和感受:不知谁家在吹奏优美的笛声(凤管指笛子),整夜都像龙吟般回荡。这笛声勾起了离愁别绪(杨柳常象征离别),也让异乡的游子想起家乡的梅花(梅花象征高洁,也常代表故乡)。这里用"恨"和"新"两个简单的字,却包含了复杂的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写天亮后的景象:汉江上只见茫茫云水,暗示笛声消失、愁绪未消。这个结尾很妙,用开阔的江景反衬出心中挥之不去的惆怅,给人余韵悠长的感觉。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月亮、枫林、笛声、杨柳这些平常景物,组合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夜晚,把那种听到音乐时突然涌起的乡愁,写得既含蓄又深刻。特别是最后水云茫茫的画面,让整首诗的意境一下子开阔起来,愁绪也随之变得悠远绵长。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