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诗僧道通的赞美之作,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现了道通独特的诗歌风格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开头两句说,道通的诗既有雄壮豪迈的气势,又有精妙深沉的韵味;既能写出苦涩的人生感悟,又能呈现丰润的生活情趣。这种高超的境界,只有两位高僧(琴聪和蜜殊)能与之相比。
接下来两句夸赞道通的语言风格:他的诗自带仙气,像烟霞一样飘逸,这种气质自古以来就很少见;更难得的是,他的诗没有酸腐的文人腔调("蔬笋气"指僧人诗常有的清寒味道),反而充满自然鲜活的气息。
五六句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读他的诗就像闻到花香般令人欣喜,又像担心古井辘轳断水一样怕他停止创作。最后两句幽默地说:要告诉韩愈(这里可能暗指当时文坛权威)别轻易评价,因为和道通相比,连著名诗人贾岛都只能算"诗奴"了。
全诗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既赞美了道通诗歌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苏轼本人不拘一格的审美趣味。语言生动形象,既有文人雅趣,又带着朋友间的亲切调侃,读来妙趣横生。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