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江边夜泊时的所见所感,充满孤独与洒脱交织的复杂情绪。
开篇用"蒹葭"(芦苇)和"客舟"勾勒出萧瑟的江景,旅人独自在峡谷中的小船上,看着倒映星月的江水从身边流过。这里既有漂泊的孤寂,又暗含与自然相伴的宁静。
中间四句直抒胸臆:诗人说已无心参与世俗纷扰,就算没钱买酒也要痛快畅饮。这种"走到哪算哪"的随性态度背后,其实藏着难以排解的忧愁——"浪谁愁"三字透露出,他的洒脱更像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抵抗。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睡不着就抱着膝盖看风景,山与浮云作伴,水与鸥鸟嬉戏。这里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写得活泼亲切,暗示诗人正在学习像山水一样超脱。看似闲适的画面里,依然能感受到他难以融入世俗的孤独。
全诗妙在把苦闷写得举重若轻,用喝酒看云这种日常小事,传递出对自由的向往。就像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时,也会选择独自旅行、小酌两杯来排解,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诗中"纵使没钱也要痛快"的任性,和"与山水做朋友"的豁达,尤其能打动当代读者。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