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郑大尹(一位官员)特别喜爱收藏名画,尤其是得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相关的画作("山阴禊事图"指兰亭雅集场景)。诗人用对比手法,通过两个典故来突出这幅画的珍贵:
1. "昆明劫火":借用汉武帝时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典故,暗指战乱毁坏文物的历史。说这幅画没有像其他文物那样毁于战火。
2. "合浦还珠":用合浦郡珍珠失而复得的典故(当地官员贪心导致珍珠消失,换清廉官员后珍珠又回来了),比喻这幅画就像失而复得的珍宝,最终被爱画的郑公收藏到。
全诗核心是赞美郑公对艺术的珍视——因为真正懂艺术的人,才能让珍贵文物避开战乱,重新焕发光彩。最后一句"还珠"的比喻特别巧妙,既说明画作珍贵如珍珠,又暗示郑公的品德像古代清廉官员一样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