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长江夜行的动态画面,短短两句却充满电影般的镜头感。
第一句"橹声摇月过巫峡"中,我们能听到船桨划水的声响(橹声),看到月光在水波中摇晃的碎影(摇月),感受到船只缓缓穿过险峻峡谷(巫峡)的航行过程。这里用声音和光影的互动,把静止的月光写得活灵活现。
第二句"灯影随潮入汉阳"继续推进画面:船上的灯火倒映在水中(灯影),随着江潮的涌动(随潮)渐渐靠近汉阳城。一个"入"字让灯火仿佛有了生命,主动游向目的地。
诗人没有直接写船行速度,但通过"摇月""随潮"的意象,让人自然感受到船只的轻快。两句话里包含声音(橹声)、光影(月、灯)、水流(潮)、地理(巫峡、汉阳)四种元素,就像用文字演奏了一首江河夜曲。最妙的是所有景物都在运动——月影在摇,船在行,潮在涌,灯火在流动,这种动态美让简单的渡船场景变得诗意盎然。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