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门掩残春风又雨。
著意寻春,商略年时误。
吹咽琼箫侬自误。
消魂第一流莺语。
满地梨花啼杜宇。
春便归休,侬定归何处。
万种春愁谁与诉。
画船舣遍桃根渡。

现代解析

这首《蝶恋花》写的是春天将尽时,一个人对逝去春光和自身命运的感伤。全词用风雨、落花、鸟啼等意象,营造出凄美哀愁的氛围。

上片开头"门掩残春风又雨",一上来就点明时节——春末风雨交加,暗示美好事物即将消逝。"著意寻春"两句,写主人公刻意寻找春天,却发现已经错过,流露出懊悔之情。"吹咽琼箫"是说自己用箫声表达哀愁,但这种伤感其实是自己造成的,有种自我埋怨的味道。最后"流莺语"更添愁绪,莺啼本是春景,却让主人公更加伤心。

下片"满地梨花"三句,用梨花凋零、杜鹃啼血的意象,强化春光逝去的哀伤。"春便归休"两句是词眼:春天说走就走,可我自己又能去哪里呢?这里把春天拟人化,更显人生无常的悲凉。结尾"万种春愁"两句,说满腹愁绪无人可诉,只能在渡口徘徊,看着停满画船的桃根渡,暗示着离别与漂泊。

全词最打动人的地方,是把自然界的春归与人生的迷茫完美结合。作者不直接说"我好愁",而是通过风雨、落花、鸟啼、箫声、渡口这些具体景物,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特别是最后停在渡口的画面,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是等待?是离别?还是无处可去的彷徨?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最迷人的地方。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