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魅力,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首联"红紫纷纷次第稀,故留国色殿春晖"写牡丹花在百花凋谢后才盛开,特意保留着国色天香来为春天收尾。这里用"国色"突出牡丹的尊贵地位,说它像是故意等到其他花都谢了才绽放,为春天画上完美句号。
颔联"东皇巧思应多少,西子妖魂定是非"展开想象:说春神(东皇)不知花了多少心思才创造出这么美的牡丹,又猜测牡丹是不是美女西施的灵魂所化。这里用神话人物来衬托牡丹的非凡之美。
颈联"香雾氤氲笼宝靥,流风宛转弄仙衣"具体描写牡丹的姿态:花香如雾气环绕着花朵(宝靥),微风轻拂花瓣宛如在戏弄仙女的衣裳。这两句把牡丹比作仙女,写出了它的灵动之美。
尾联"白头更觉钟情剧,忍诉清尊不醉归"转入抒情:头发花白的诗人对牡丹爱得更加深切,怎么忍心说喝完酒不醉着回去呢?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痴迷,宁愿醉倒在花前也不愿离开。
全诗从牡丹的独特花期写起,到它的神奇来历,再到具体的美态,最后抒发深情,层层递进。诗人用神话比喻和拟人手法,把牡丹写得既高贵又灵动,同时通过"白头""钟情"等词,流露出岁月流逝中对美好事物愈加珍惜的情感。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