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工
端礼门,金石刻,丞相手书奸党籍。
长安役者安石工,不识人贤愚,但识司马公。
卑疏不敢预国事,幸免刻名为后累。
匹夫愤泣天为悲,黄门夜半来毁碑。
碑可毁,亦可建。
盖棺事,久乃见。
不见奸党碑,但见奸臣传⑴。
长安役者安石工,不识人贤愚,但识司马公。
卑疏不敢预国事,幸免刻名为后累。
匹夫愤泣天为悲,黄门夜半来毁碑。
碑可毁,亦可建。
盖棺事,久乃见。
不见奸党碑,但见奸臣传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北宋"元祐党人碑"的历史事件,用普通石匠的视角揭露了政治斗争的荒诞性。
核心内容可以分三层理解:
1. 政治闹剧的见证者
诗中"安石工"是个刻碑的石匠,他根本不懂朝廷里谁是"忠臣"谁是"奸党",只知道司马光是个好人。这个细节特别讽刺——当权者大张旗鼓地立碑定罪,老百姓却连基本是非都分不清,说明所谓的"奸党名单"根本不得人心。
2. 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石匠虽然地位卑微,但靠着"不掺和政治"的生存智慧,躲过了被刻上罪人碑的厄运。这种普通人的谨慎,反而比那些热衷党争的官员更清醒。
3. 历史的公正裁决
最精彩的是结尾:当权者可以半夜偷偷毁碑,但真正的历史评判不靠石碑。就像今天我们记得的不是当年的"奸党碑",而是《宋史》里真正的奸臣传记。说明时间终会还原本相,政治操弄改变不了真相。
全诗用"刻碑-毁碑"这个具体事件,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靠强权打压异己终究是徒劳的,历史自有公论。老百姓虽然不懂政治术语,但心里有杆秤,这种民间视角让历史教训显得格外生动。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