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士殿

普贤肇峨眉,示迹惟西方。
文殊现五台,台殿俱清凉。
猗与观世音,普陀实吾乡。
胡为三大士,鼎足偕兹堂。
吾闻维摩室,方丈罗八荒。
须弥眇一芥,诸佛同行藏。
况兹三如来,功德侔三光。
秉心佐迦文,并起悬津梁。
青狮负璎珞,白象衔珠珰。
千亿昭化身,大悲浩难量。
区区南赡洲,勺水军持将。
杨枝洒甘露,涓滴回枯肠。
我来重瞻拜,感叹殊未央。
善才一童子,百十参慈航。
峨峨兜率天,不改帝释疆。
胡为滞五浊,尘土纷彷徨。
逝将去人世,谢此浮名缰。
他时会解脱,说法酬空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三大菩萨(普贤、文殊、观音)的庄严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智慧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开篇介绍三大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用疑问句引出主题:为什么三大菩萨会齐聚在这个殿堂?这暗示佛法无边,菩萨可以超越空间限制。

2.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佛法宏大:维摩诘的方丈室能容纳整个世界,须弥山在菩萨眼中小如一粒芥子。三大菩萨如同日月星三光,用青狮白象等形象展现庄严法相,强调菩萨慈悲无量的救度精神。

3. 最后转为诗人自省:在庄严的佛菩萨面前,感到世俗生活的渺小。用"尘土纷彷徨"形容人间烦恼,表达想要摆脱名利束缚、追求解脱的愿望,最终希望能像菩萨一样证悟说法。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宏大与渺小、清净与浊世),通过"青狮负璎珞"等具体意象让抽象佛法变得可感。结尾的出世之念,折射出古代文人常见的宗教情怀,在庄严的宗教氛围中寄托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