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十六变词 其十五

十五变之时。西向教化到罽宾。
胡国相厘还迦夷。侵境暴耗买育人。
男子守塞忧婆夷。吾入国中作善词。
说化男子受三归。渐渐诱进说法轮。
剔其须发作道人。阳为和上阴阿尼。
假作父母度僧尼。师徒相度理无私。
迁神涅槃归紫微。四镇安穆和我神。
胡人思念长吁啼。铸作金像法我形。
三时入礼求长生。寂寂寞寞不应人。
低头视地仰看天。大圣正真何时还(○同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老子(老君)西行到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传教的故事,用十六个章节记录他的教化历程,这是第十五章。

核心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
1. 传教过程:老子来到战乱频繁的罽宾国,看到当地男子守边关、百姓受苦。他用善言劝导人们接受"三归"(佛教基本戒律),逐步引导他们剃发出家。这里用"阳为和尚阴阿尼"的比喻,说明他像父母一样无私地培养僧尼。

2. 教化成果:老子去世(涅槃)后,当地人为纪念他铸造金像,每天三次虔诚跪拜求长生。但金像始终沉默("寂寂寞寞不应人"),暗示真正的觉悟需要向内求索。

3. 民众期盼:最后四句特别生动——胡人百姓天天低头看地、仰头望天,盼望着圣人归来。这种质朴的等待,传递出人们对精神指引的渴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剃须发""铸金像"等具体画面,把宗教传播写得像故事一样鲜活
- "低头视地仰看天"这样接地气的动作描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信徒的虔诚
- 通过圣人沉默与百姓期盼的对比,暗示范式化的崇拜不如内心的修行

本质上是在说:真正的教化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点燃人们心中的智慧之光。直到今天,这种对精神导师的追寻和等待,依然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