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天台

一锡随缘赴,天台又去登。长亭旧别路,落日独行僧。
夜烧山何处,秋帆浪几层。他时授巾拂,莫为老无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独自前往天台山修行的场景,充满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写僧人随缘而行,再次踏上去天台山的路途。"一锡"指僧人随身携带的锡杖,暗示他云游四方的身份。"随缘"二字点出佛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旅途:走过曾经离别时的长亭,在落日余晖中独行,夜晚看见山中若隐若现的灯火,秋日江上层层叠叠的浪花。这些意象既写实又富有禅意,落日、独行、夜火、秋浪都烘托出僧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僧人的寄语:将来若有机会传授佛法("授巾拂"是传法的象征),不要因为自己年老就觉得无能为力。这既是对僧人的勉励,也暗含对修行者持之以恒的期许。

全诗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通过寻常的旅途景物,传递出佛家随缘自在、精进不息的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泊宁静的美。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