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带点悲凉的江海画卷,同时暗含历史感慨。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海上晴天突然电闪雷鸣,巨浪冲进乱石嶙峋的山崖。一叶孤帆在青天与激流间穿行,四面八方的淮河沂水奔腾汇聚。这里用"惊涛""乱山""浩荡"等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狂暴力量,而"孤帆"又显得格外渺小脆弱。
后四句转向历史联想:春草年年绿,却已认不出韩信故乡的痕迹;秋风吹过项羽当年的点将台。诗人划着船心生悲慨,抬头看见大雁在云霄间徘徊。这里用韩信(汉朝开国功臣)、项羽(西楚霸王)的典故,暗示辉煌历史终被时间冲刷,就像眼前奔腾的江水带走了英雄故事。
全诗妙在把自然景观和历史沧桑感完美融合。雷雨惊涛既是实景,也像历史长河的汹涌;孤帆和飞雁既是眼前物,也像人生漂泊的象征。诗人没说透的悲慨,正藏在"不知""曾到"这些时间流逝的细节里,让读者自己体会人在天地历史间的渺小与孤独。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