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想象力的场景,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像一个小故事:
第一句"峨嵋山脚蓬蒿箭"就很有意思,把山脚下的野草比作能射出去的箭,这种想象很大胆。接着"射中虚空成两片"更神奇,草箭居然能把虚无的天空"射"成两半,这种夸张手法让人眼前一亮。
后两句突然出现一个"陈老师",像是被这场面惊醒了。最妙的是"通身是眼何曾见"这句,字面意思是说这位老师全身长满眼睛,却从没见过这种奇景。这其实是在说: 1. 用常规方式(比喻为长满眼睛)观察世界,反而看不到真正的奇妙 2. 禅宗讲究"顿悟",有些境界需要突破常规思维才能领会 3. 大自然的神奇远超人类的认知
全诗的精髓在于: - 用夸张的意象打破常规认知(草箭射天) - 通过对比展现禅宗"不立文字"的智慧(长满眼睛反而看不见) - 语言通俗但意境深远,像一幅动态的漫画
这种写法既有趣味性,又暗含哲理,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
释慧空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