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永定河堤因示直𨽻总督方观承
水由地中行,行其所无事。要以禹为师,禹贡无堤字。
后世乃反诸,祗惟堤是贵。无堤免冲决,有堤劳防备。
若禹岂不易,今古实异势。上古田庐稀,不与水争利。
今则尺寸争,安得如许地。为堤已末策,中又有等次。
上者禦其涨,归漕则不治。下者卑加高,堤高河亦至。
譬之筑宽墙,于上置沟渠。行险以侥幸,几何其不溃。
胡不筹疏浚,功半费不赀。因之日迁延,愈久愈难试。
两日阅永定,大率病在是。无已相咨询,为补偏救弊。
下口略更移,取其趋下易。培厚或可为,加高汝切忌。
多为减水坝,亦可杀涨异。取土于河心,即寓疏淤义。
河中有居民,究非久长计。相安姑弗论,宜禁新添寄。
条理尔其蘉,大端吾略示。桑乾岂巨流,东手烦计议。
隐隐闻南河,与此无二致。未临先怀忧,永言识吾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视察永定河堤防时写给直隶总督方观承的工作指示,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份"治河指导意见书"。全诗核心讲了一个现代人也深有共鸣的矛盾:治水到底该堵还是该疏?
乾隆先搬出大禹治水的例子,说古人治水根本不用堤坝("禹贡无堤字"),因为那时候地广人稀,可以给洪水让路。但现在人口稠密("今则尺寸争"),只能靠筑堤来"与水争地"。他犀利地指出筑堤是无奈之举("为堤已末策"),就像在墙头上挖沟渠,迟早要溃堤。
诗中给出具体解决方案:1.微调河道走向("下口略更移")让水自然流走;2.堤防要加固但别加高("培厚或可为,加高汝切忌");3.多建泄洪闸("减水坝");4.禁止居民在河床居住。最后还提醒南方河道也有同样问题,显得很有前瞻性。
最有趣的是乾隆的务实态度:明知理想状态应该像大禹那样疏导,但面对现实只能"补偏救弊"。这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考虑社会现实的治理思路,放在今天看依然很有参考价值,特别像现代城市规划中"给洪水留空间"的生态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