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听到雁鸣的场景,通过声音和想象展开了一幅辽阔的天地画卷。
前两句写实:在晴朗的夜空里,大雁的鸣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万里晴空"一下子打开了空间感,而"自东西"则让雁鸣声有了立体方位感,仿佛整个天空都回荡着雁群的呼唤。
后两句转入联想:诗人听到雁鸣后,思绪随着声音飘远。他想象着大雁飞过的芦苇荡在月色中若隐若现("芦汀缥缈"),遥远的边关("萧关")在夜色中显得更加苍茫。最后一句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大雁最终落脚点的好奇——它们会停在哪片沙滩,哪道堤岸呢?
全诗妙在"听声绘景"。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看到的景象,而是通过听到的雁鸣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这种写法既真实(夜间确实看不清景物),又充满诗意,让读者也能跟着雁鸣声展开自己的想象。诗中"万里""缥缈""远"等词层层推进,把空间不断拉远,最终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