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把用槐木做的纸椎(捣纸工具),诗人把它送给朋友周太初(或祝太初),字里行间透着文人间的雅趣。
前两句说这把纸椎的特点:拿在手里又轻又干爽,是用老槐木做的;捣纸时发出的清脆声响,能传到池塘边的亭台。这里用"彻池台"形容声音清亮,让人联想到捣纸时富有节奏感的场景。
后两句转到纸椎的用途:用椎捣过的纸像油脂一样光滑,诗人俏皮地问朋友——有了这么好的纸,你写新诗的时候会不会寄给我呀?"肯寄来"三个字透着亲切,既是夸赞纸椎好用,又暗含对朋友诗作的期待。
全诗把日常小物写得清新有趣,通过纸椎连接起两位文人的情谊。没有华丽辞藻,却让人感受到捣纸声中的生活雅趣,和"以物寄情"的含蓄温暖。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