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其三十五

殷忧令志结,怵愓常若惊。
逍遥未终晏,朱华忽西倾。
蟋蟀在户牖,蝼蛄鸣中庭。
心肠未相好,谁云亮我情。
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
三芝延瀛洲,远游可长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人在深重忧虑下的孤独感和对自由、长生的向往。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忧虑与不安
开篇直接写"沉重的忧愁让人意志消沉,整天提心吊胆像受惊的小鸟",用"惊弓之鸟"的比喻生动展现内心的惶恐不安。这种情绪可能来自现实压力,也可能是对生命短暂的焦虑。

2. 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还没好好享受片刻逍遥,红花就突然西沉了"这句特别形象,就像现代人说"还没好好年轻就老了"。通过蟋蟀、蝼蛄这些秋虫的鸣叫,强化了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感受。

3. 无人理解的孤独
"心里的话没人能懂,谁说能明白我的心?"道出了现代人也常有的孤独感。就像发朋友圈却找不到真正懂你的人,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比独处更煎熬。

4. 对自由的渴望
"多想变成云间飞鸟"这个愿望特别打动人,就像现代人想辞职旅行一样,代表着挣脱束缚的渴望。"千里哀鸣"又暗示即使自由也难逃悲伤,这种矛盾很真实。

5. 最终的精神寄托
结尾提到仙山、长生,看似在求仙,实则是在寻找心灵解脱。就像现代人追求"诗和远方",本质都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用虫鸣、落日等日常景物,把抽象的忧愁写得可见可闻;将我们共有的焦虑、孤独、渴望自由等情绪,表达得既含蓄又强烈。虽然写于古代,但那种"活得累""想要逃离"的心情,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