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同时透露出诗人坚韧高洁的品格和对知音好友的思念。
前两句写实景:破旧的屋子挡不住严寒,庭院积满厚厚的雪。这里用"寒无那"(寒冷无可奈何)和"雪已深"传递出冬日的严酷。
中间四句形成巧妙对比:山川被雪覆盖改变了模样,但松柏依然挺立,展现出不屈的品格。冻僵的麻雀争抢残存的谷粒,乌鸦在暮色中的林间栖息。这里用"冻雀""栖鸦"的艰难处境,反衬出松柏"贞心"(坚定心志)的可贵。
最后两句转入抒情:诗人想带着琴去拜访溪边的朋友,这清雅的兴致让他想起山阴(可能指代某位高士或某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琴"和"溪友"都是高雅脱俗的象征,表明诗人虽处寒冬,仍保持着精神上的追求。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力量的交织:一方面是破屋、冻雀、栖鸦构成的严酷现实,另一方面是松柏、琴音、溪友代表的精神坚守。诗人没有直接抱怨寒冷,而是通过雪中松柏和访友的愿望,展现出不向困境低头的精神境界。
冯延登
冯延登(1175年—1233年),字子骏,号横溪翁,吉州(今山西吉县)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中进士。贞祐二年(1213年),担任河中府判官、兼任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兴定五年(1221年),进入国史院担任编修官,任太常博士。元光二年(1223年),管理登闻鼓院,兼任翰林修撰。在正大八年(1232年),与元议和时被监押,天兴元年(1232年)被释放,任祭酒,后又任吏、礼二部侍郎。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被元军围困,冯延登出逃时被元军抓获,投井自杀,卒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