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出侍秋江夜饮

病魔今喜遇知音,拾笔凉窗试短吟。
旅夜钟声来远寺,谁家砧响隔疏林。
揽衣欲往怀千结,却屧无缘酒半斟。
抚几阶前蛩唧唧,孤灯剔尽落花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独饮的文人形象,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递出孤独与惆怅交织的复杂心境。

开篇"病魔今喜遇知音"用拟人手法,将病痛比作知音,暗示诗人长期与疾病相伴的孤寂。在凉爽的秋夜窗前,他勉强提笔写下短诗,这个细节透露出文人特有的抒情方式。

中间两联通过声音构建出立体的秋夜图景:远处寺庙的钟声、不知谁家的捣衣声隔着稀疏树林传来。这些声响非但没有打破夜的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孤独。"揽衣欲往"却"无缘酒半斟"的细节,生动表现了内心万千愁绪与现实的落差——想借酒消愁却连畅饮的机会都没有。

结尾处台阶前的蟋蟀鸣叫、挑尽灯芯的孤灯、堆积的落花,三个意象层层递进:虫鸣是听觉的寂寥,灯尽暗示长夜独坐,深积的落花则可视化了时间的流逝。这些日常景物在诗人笔下都成了情感的载体,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时光易逝的怅惘。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可闻(钟声、砧响、虫鸣)、可见(疏林、孤灯、落花)、可感(凉窗、半斟酒)的具体意象,使读者能通过感官体验来理解诗人复杂的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