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寄吴季子武昌

飞乌既营巢,狐狸复穴墓。
惟此行路人,道长蒙霜露。
扬舲下大江,一一来时路。
回首武昌城,俯仰迷云树。
夜永月常悬,风定涛犹怒。
夹岸古山川,兴亡向谁诉。
对此念友生,弹指成今故。
别梦自西驰,江波自东注。
逝水与人心,互去无朝暮。
同舟数百人,虱处无缁素。
一钟散万物,各自归其趣。
随缘赴佳招,与物悉无忤。
瑶瑟碧云停,金尊绮筵错。
歌舞既已陈,哀乐各有赴。
辽廓万地球,各有征人驻。
流转澹忘归,六艺皆成误。
嗟我拾粪来,现识犹常住。
繁会同所欣,别离同所苦。
那不恋须臾,明晨再洄溯。
落叶定归根,孤蓬亦无住。
但恨素心人,仓猝不可晤。
缅怀托诗篇,千里在跬步。
吴刚本神仙,伐桂栖云雾。
得毋笑我顽,沐我天花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旅人在长江边写给远方朋友的信,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悟。

开篇用乌鸦筑巢、狐狸打洞的自然现象,反衬出行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回望武昌城时,熟悉的风景已被云雾遮蔽,暗示人生前路的迷茫。夜晚的月亮、江上的怒涛、两岸的古老山川,这些壮阔景象都成了诗人倾诉心事的对象。

诗中反复出现"水"的意象:江水东流、时光流逝、人心变化,三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船上形形色色的乘客各有归宿,就像钟声消散后万物回归本真,暗喻人生聚散随缘。

后半段用盛宴歌舞的热闹反衬离别的苦涩,将个人情感扩展到更广阔的时空——地球各处都有漂泊者,就连传统文化(六艺)在流转的人生中也显得苍白。诗人自嘲像捡粪人般笨拙,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始终未变。

结尾把朋友比作月宫伐桂的吴刚,想象对方可能会笑话自己的执着,但依然期待能沐浴友情的"天花雨"。全诗把孤旅、怀友、人生感悟融为一体,既有"落叶归根"的传统乡愁,又有"孤蓬无住"的现代漂泊意识,最终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