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前四句写景:深秋的树林里,枯黄的树叶日渐凋零,视野却因开阔的荒野而变得宽广。远处青山与碧云相接,台阶前的明月映照水面,仿佛在与寒冷的秋水较劲。这些画面既有秋的萧瑟(枯叶、寒冷),又有开阔的壮美(平芜、远山),形成冷暖交织的意境。
后四句抒情:静谧的夜色中,寒气渗入肌肤骨髓,诗人内心的愁绪也像扎进肺腑般深刻。虽然想离开这个地方,但心中仍有不舍,于是为了这份眷恋,决定再好好看一遍眼前的景色。这里的"诗愁"不是普通的忧愁,而是诗人特有的敏感与创作冲动。
全诗最动人的是最后两句的矛盾心理:明明知道该走了,却因为内心未被满足的牵挂而驻足回望。这种欲走还留的纠结,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以及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诗中"霜林""明月""夜气"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愁思相互映衬。
陈棣
宋处州青田人,字鄂父。陈汝锡子。以父荫为桐川掾,官至潭州通判。其诗于南渡之初,已先导宋季江湖之派,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风旨。有《蒙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