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乙巳、丙午(光绪三十~三十一年、一九0五~0六))

病牛治夏畦,烈日正亭午。
莠草满平芜,赤旱无膏土。
负犁仗牛力,牛病力不努。
一犁未息肩,牛喘汗如雨。
踯躅牛不前,农人赫然怒。
鞭牛如鞭石,荆条集其股!
民以食为天,耕以牛为主。
忍哉此农人,胡不恤牛苦!
农人有别意,为牛病不愈。
故意磨死牛,翻可食牛脯!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一头病牛耕地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底层劳动者和牲畜在苦难中互相折磨的残酷现实。

开头描绘了极端恶劣的劳动环境:盛夏正午的烈日下,田地干旱龟裂,杂草丛生。一头生病的牛被迫拉犁,虚弱得直喘粗气,汗水像雨一样往下淌。这里通过"牛喘汗如雨"的生动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牛的痛苦。

当牛实在走不动时,农夫不仅没有同情,反而暴怒地抽打病牛。诗中用"鞭牛如鞭石"的比喻很传神——就像鞭打不会动的石头一样徒劳且残忍。更令人心寒的是,农夫心里打着算盘:故意把牛折磨死,这样就能吃牛肉了。

全诗最深刻的是展现了底层社会的恶性循环:农夫自己活得很苦,就把怒气发泄在更弱小的牛身上;而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被毁掉,最终会让农夫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这种"弱者抽刀向更弱者"的悲剧,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值得深思。

诗人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白描手法让事实说话,最后两句"忍哉此农人,胡不恤牛苦"的感叹,包含着对劳苦大众既同情又无奈的复杂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