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太原过中秋的孤独场景,同时联想到边关将士的辛苦,情感真挚而深沉。
前两句“紫塞中秋月,青天万里情”用壮阔的景色开篇:紫色的边关(紫塞是长城的别称)上空挂着一轮中秋明月,晴朗的夜空仿佛能容纳万里情思。这里用“紫塞”暗示地点在北方边境,“万里情”既写天空的广阔,也暗含思念之情的绵长。
中间四句写诗人自己的孤独处境:“他乡一尊酒,独对太原城”是说独自在异乡喝酒,面对太原城;接着“水雾戎戎合,阴虫故故鸣”用潮湿的雾气(戎戎)和秋虫不停的鸣叫(故故)渲染出阴郁的氛围。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处异乡的寂寞冷清。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边关将士:“雁门诸戍苦,莫遣照边营”。雁门关是著名边关,诗人说希望月光不要照到边关军营,因为那里的将士已经很辛苦了。这个转折很巧妙,从自己的孤独联想到守卫边疆的军人更深的苦楚,让诗歌的意境一下子开阔起来。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中秋明月这个意象,把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自然连接。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家”或“将士们真辛苦”,而是用“独对太原城”的画面和“莫遣照边营”的祈愿,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思念与关怀。月亮在这里既是实景,也是传递情感的纽带,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