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绵州官池的离别场景,充满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惆怅。
开头两句写朋友乘车远行,来到繁华的都城(上国),而诗人自己则像仙人一样从灵关(可能指山野隐居处)赶来相会。他们举杯共饮,在短暂的相聚中倍感珍惜。
接着,诗人提到临别时想赠言献策,但朋友口才极佳,谈论起来像解连环一样滔滔不绝,让离别的话题变得复杂难舍。
中间几句写景:野外的小路被浮云遮断,荒废的池塘边春草丛生,残花从老树上飘落,飞鸟掠过清澈的水湾。这些景象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暗示人生聚散无常。
最后,诗人想说些他乡离别的话,却听到幽谷中传来鸟儿的啼鸣(绵蛮),仿佛自然也在诉说着离愁。全诗用简练的语言,将友情、离别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深情与淡淡的忧伤。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