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农岘山乘兴游何山同行宋子飞沈虞卿霍从周范文质
去秋游道场,俯瞰何山路。
林泉虽在眼,未暇飞杖屦。
尘埃汩城市,遥望隔烟雾。
春光忽已半,播谷催农务。
欲作卞山行,偶逢风伯怒。
肩舆出城南,乘兴访幽趣。
山藏佛屋深,迹蹑陈朝故。
老松不记年,脩竹莫知数。
鸟鸣说法池,花落在禅处。
书空何公堂,木拱安定墓。
青山看未足,回首日已暮。
小溪何处是,归诵苏仙句。
林泉虽在眼,未暇飞杖屦。
尘埃汩城市,遥望隔烟雾。
春光忽已半,播谷催农务。
欲作卞山行,偶逢风伯怒。
肩舆出城南,乘兴访幽趣。
山藏佛屋深,迹蹑陈朝故。
老松不记年,脩竹莫知数。
鸟鸣说法池,花落在禅处。
书空何公堂,木拱安定墓。
青山看未足,回首日已暮。
小溪何处是,归诵苏仙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与朋友结伴重游何山的经历,通过对比两次游山的不同感受,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回忆去年游山:开头先回忆去年秋天游览道场山时,虽然看到了何山的美景,但因为忙于城市生活("尘埃汩城市"),没能好好游玩,心里一直惦记着。
2. 今年春日重游:到了春天农忙时节("播谷催农务"),诗人本来想去卞山,结果遇到大风("风伯怒"是拟人化写法),就临时改道去何山。这里用"乘兴"二字点出随性而游的快乐。
3. 山中见闻感受:详细描写山中的景色:古老的佛寺、陈朝遗迹、不知年岁的老松、成片的竹林、鸟语花香的禅院。特别提到"何公堂"(可能指何逊读书处)和"安定墓"(可能指胡安定墓)两个历史遗迹,说明这里不仅有自然美景,还有人文底蕴。最后太阳西沉不得不离开时,诗人还意犹未尽("青山看未足"),在回家路上想起苏轼描写山水的诗句,说明这次游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去年没玩够vs今年尽兴游玩)突出重游的喜悦
- 把一次临时起意的春游写得充满生活情趣
- 自然景观(松竹花鸟)与人文遗迹(佛寺古墓)相互映衬
- 结尾的"归诵苏仙句"巧妙连接古今,说明美好的山水体验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
诗人通过这次春日重游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偶尔放下琐事,随性而行去感受自然,这样的经历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