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磐幕

山悬翠幙几千丈,我疑山顶即天上。
扪萝蹑蹬到山巅,犹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传,对此遥看一镜圆。
当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高望远的震撼体验,充满浪漫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敬畏。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写登山过程。诗人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翠幙"指青翠的山像悬挂的帷幕),以为山顶就是天上。等他抓着藤萝、踏着石阶登顶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站在了"平地上的青天"——这个比喻很妙,既说明山确实高,也暗示真正的天还远在更高处。

第二段(中间四句)写登顶后的感悟。诗人意识到天空是没有尽头的("无极"),而雄伟的幕阜山在天地间不过像一块小石头。远眺洞庭湖,传说有八百里广阔,但从高处看就像一面小圆镜。这里用"一卷石"和"一镜圆"的比喻,生动展现了宇宙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

第三段(最后两句)是更狂放的想象。诗人说如果再往上登三千丈,可能连山川都看不见了——既表达了对更高境界的向往,也暗含着人类认知的局限。这种夸张的想象让整首诗从写实升华到哲学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全诗最精彩的是用日常事物作比(帷幕、石头、镜子),把抽象的空间感变得具体可感。通过"登山-观景-遐想"的递进,完成了一次从身体到心灵的精神攀登,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面对壮阔自然时既震撼又豁达的复杂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