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风登燕子矶

大风掣水水尽飞,阳侯出波阻我归。况复远山衔落日,轻舟急系燕子矶。

燕子矶前一片石,危亭下瞰江水白。神禹万古开洪荒,蛟龙千里藏窟宅。

指点京口列三山,兀然可望不可攀。平沙直与青冥接,远树但在微茫间。

我今攀萝恣吟望,匹练襟天使心壮。回思局促坐篷窗,敢向风姨拜佳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长江燕子矶遭遇大风时的所见所感,充满壮阔的自然力量和人生感慨。

开篇四句像电影镜头:狂风把江水掀得像要飞起来,河神掀起波浪阻拦归途。远处落日被山峦吞没,诗人急忙把摇晃的小船拴在燕子矶边。这里用"掣水""出波"等动态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风浪的狂暴。

中间八句是登高远眺的震撼画面:站在燕子矶的悬崖上,脚下江水泛白,仿佛看到大禹治水开辟天地的远古场景,想象蛟龙潜伏的深渊。望向镇江方向的三座山,明明看得见却难以抵达。平坦的沙洲与天际相连,远处的树木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这些描写既有神话色彩,又带着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

最后四句转为抒情:诗人抓着藤蔓尽情吟诗,觉得衣襟像白练般与天空相接,心胸为之开阔。回想刚才蜷缩在船里的窘迫,不禁对风神产生感激——正是这阵风逼他停下脚步,才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这种"因祸得福"的感悟,正是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全诗妙在将一次意外的停泊变成心灵之旅。狂风骇浪的凶险,最终化作登高望远的豪迈,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被迫暂停的时刻,反而可能成为发现新风景的契机。诗中"危亭看江""远山微茫"的意境,至今仍能在南京燕子矶公园体会到。

0